谈及肚皮舞,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性感”,常用妩媚、妖娆、奔放等词汇来描绘。然而,鲜有人从文化和艺术层面去深入探究其内涵。许多舞蹈专业人士亦仅将其视为中东地区的民间舞蹈。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媒体长期宣传和炒作的结果。
大家所熟知的选秀节目和电视剧中的肚皮舞,实则是由媒体精心挑选,用以吸引公众目光的特定类型,而非其本来的面貌。
真正的肚皮舞拥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不断演变的过程——历经一代代舞者的不懈努力,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人们对它的传统印象,而是从中东地区的一种生活舞蹈,逐渐演变为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流行舞蹈。与此同时,肚皮舞的艺术品质也在不断提升,向着更具艺术感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肚皮舞教练培训学校,肚皮舞的精神疗愈和身体修复功效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重视。
在深入探究这一舞蹈流派之前,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个疑问:“肚皮舞”这一名称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看似微小,实则蕴含着一段丰富的历史故事。
在遥远的往昔,距今约七百年前,正是我国唐朝的辉煌时代,一位名叫默罕默德的阿拉伯青年在阿拉伯半岛上创立了伊斯兰教。凭借着他的不懈努力,这一新兴宗教如星火燎原般迅速在阿拉伯半岛及地中海沿岸地区蔓延开来,不仅重塑了阿拉伯的版图,更将原本属于基督教的西班牙伊比利亚地区纳入了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
于是,基督教界的最高领导人——罗马教皇,显得异常愤怒。或许有人会疑惑,既然罗马教皇是天主教的领袖,为何要将其归类于基督教呢?
在此补充一重要信息:天主教作为基督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与世界其他主要宗教,包括但不限于佛教,均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与关联。
好的,言归正传,提及罗马教皇的愤怒。他为何会如此愤怒?表面看来,这起因于宗教信仰的纷争,实则背后是政治与经济的较量。谁能争取到信徒,谁便成为该地区的宗教领袖和统治者,进而掌控该地的行政、经济、政治等资源。
教皇一旦动怒,便立刻召集并组织了那个时代的欧洲封建诸侯与骑士,率领他们奔赴阿拉伯,展开了一场旨在夺回原本属于基督教世界的领土的战争。这一连串的冲突,在历史上被称作“十字军东征”。
百度百科对“十字军东征”的描述是:在罗马天主教教宗的授权下,展开了一场历时约200年的著名宗教战争,这场战争主要由西欧的封建领主与骑士发起,以夺回阿拉伯人入侵并占领的土地为名,历经八次征战。
从公元1096年起,历经200年,战火持续至1291年,在这漫长的8次冲突中,双方损失惨重。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普通民众,仇恨情绪日益加深。伴随着仇恨的累积,文化上的分歧也逐渐显现。无论是仇恨的深度还是文化隔阂的深度,都足以影响至今日的700年后。
因此,宗教领域的学术探讨与竞争、军事层面的冲突与激烈对抗、文化层面的相互碰撞与推测,使得基督教所代表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教所代表的“东方”之间的关系变得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预期。
从消极的角度来看,这种复杂性成为了地区间不稳定性的根源。然而,从积极的角度分析,正因复杂、冲突与猜测的存在,导致了误解。而正是这些误解,使得众多新颖且引人入胜的事物得以诞生。
对于欧洲人而言,那些居住在阿拉伯地带、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显得格外难以理解。这种难以捉摸的特性,愈发激起了以欧洲人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于以阿拉伯及中东地区为代表的东方世界的无限遐想与憧憬——啊,东方,一个既充满危险又神秘莫测的地方!
有了这样的想象,待条件一旦达到完美,普通人便会纷纷前往那个神秘之地,一探究竟,从而实现他们心中的“东方之梦”。
事实确实如此。到了18世纪末期,英国经历了一场工业变革。自那时起,伴随着欧洲社会的进步和航海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欧洲游客纷纷踏上中东和北非的土地,渴望一窥异域的风情。此时,踏足这片神秘土地的,已不再是手持武器的征战之师,而是普通的民众、商人和探险者。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
一位法国游客在游览时,恰好目睹了一位以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女子跳舞,这类人在埃及被称为格瓦济人。她的舞蹈动作主要集中在腹部和胯部,这让习惯了芭蕾舞以及各式欧洲宫廷舞和社交舞的游客们感到震惊——他们竟然用肚子跳舞,这真是令人称奇!
需知,在欧洲的传统舞蹈中,无论是宫廷的雅舞还是民间的社交之舞,其核心在于脚步的舞动与身体的移动,对躯干的运用极为有限,至于身体的中段更是鲜少涉及。如此情形肚皮舞教练培训学校,那位游客定感十分惊奇。返程之后,他在自己的旅行日志中,将这种舞蹈命名为“danse du ventre”,并将这段非凡的旅行经历详细记录了下来。
Danse du ventre指的是什么?其中“Danse”在英语中对应的是“dance”,即舞蹈的意思;“ventre”在法语中意为“肚子”,若直译至英文则为“belly”。因此,“danse du ventre”也就是“belly dance”,即肚皮舞,这个名字就是这样诞生的。
自那时起,法国及整个欧洲开始流传着“东方神秘之地上演肚皮之舞”的说法。这种舞蹈被命名为肚皮舞,这个名字自那时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肚皮舞早已不再是那些几百年前欧洲游客所目睹的那副景象。它已从昔日的地域性民间艺术演变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舞蹈形式,肚皮舞历经了其辉煌的过去与灿烂的现在。
李木晓,一位杰出的舞者与教师,被誉为我国东方舞文化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文化传播。
在2004年至2011年期间,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习,这一过程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并锻炼了我对艺术的敏锐感知能力。
2011年,我初次接触了“肚皮舞”,随后便系统地开始了舞蹈的学习,并且着手翻译和整理了相关的舞种资料。
2013年,鉴于肚皮舞这一舞蹈类型知识点的杂乱无章以及舞蹈体系的不足,李木晓创办了首个东方舞原创自媒体平台,对肚皮舞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并构建了东方舞的理论框架。
2016年,我有幸被邀请主持《东方舞的前世今生》工作坊,这个活动主要针对专业舞者群体,旨在构建东方舞的理论框架并提升其文化内涵。我的足迹遍及了上海、北京、广州、厦门、青岛、合肥、武汉、长沙、西安、贵阳、南京、苏州、镇江、大连以及乌鲁木齐等多个国内重要城市。
2017年,李木晓东方舞工作室正式成立。我们举办了《阿拉伯现代音乐流变》线下工作坊,致力于深入研究东方舞音乐,并在专业领域内推动舞种体系的构建与文化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推出了荔枝微课上的《十问肚皮舞》、《东方舞风格说》等线上课程,旨在向更广泛的公众和专业人士推广东方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