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消息(记者李燕京)目前,网络直播购物平台是民众了解商品并完成交易的主要途径。部分别有企图的人抓住了这个时机,利用“遭遇不幸”的说法,策划了一系列以吸引关注为首要目标的表演。那些扮演的“独居老人”形象,还有伪装的“送餐人员”角色,配合着“吸引顾客”的营销策略,“翻盘创业”的虚假课程,一系列用心策划的“示弱故事”,借助系统筛选、网络水军推波助澜、私下渠道获利等伎俩,把人们的怜悯情绪,变成了别有用心之徒的钞票收入。这种阴暗的商业链条,实际上是对网络环境信任基础和消费者保障的严重破坏。
直播间里的悲情剧本
深夜时分,特定视频网站的“丹凤副食农产品优选”直播间内,一位头发花白的年长者安静端坐,颈间系着一块牌子,牌子上面写着“百香果十分香甜,百分之一点酸度”。旁边的辅助主播就扮作孙辈模样,哭得十分伤心地控诉:祖父白天必须从事田间劳作,仅靠晚上有空隙进行直播,我身患重病所需的医药开销还远远不够……不仅直播期间会这样,9月11日,记者发现,这段视频在非直播时候也被放在了商品推广页面上。这个表面让人感到痛心的情形,其实是一场刻意策划的感人戏码,意图借着诉苦的名义来推销商品。
直播间中,类似情景屡见不鲜,除了借助老人示弱编排的感人桥段,更有其他扮演者和故事情节,但不论情节怎样转换,表演的中心始终围绕“处境艰难者”这一共性展开,外卖送餐员因其工作性质一直受到社会瞩目,这份固有的讨论价值和关注度,也成了众多平台号主吸引眼球的“诱人目标”。部分人伪装成送餐人员拍摄伪造的场景,另一些人则借助不正当手段或制造噱头来刻意吸引注意。还有人更加过分,还会加上“名校毕业”之类的头衔,虚构“半夜发高烧”“遭受暴力”等引人注目的情节,目的只是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和点击量。
调查人员仔细追查后发现,一些中介组织把制造悲惨故事当作一项营生,他们特意前往偏远地带,接触那些生活拮据的老人,以“协助改善生活”的名义,同老人签订相关契约。接着短视频运营培训,便为这些老人设计各种可怜的形象,比如“无依无靠的老人”“与病魔抗争者”“独自看护的祖孙”等。
一位MCN机构的相关人员讲,这个机构充当幕后操盘手,为普通人主播打造悲惨形象,仔细设计充满波折的故事情节,虚构出让人心疼的情节,借此激发观众的怜悯,从而赚取关注度。
引流变现有套路
如今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卖惨直播其实暗藏周密的盈利手段,这类行为已经发展成一条灰色产业体系。
调查人员查明,该平台的“博哥儿”“苏星颜”直播间,同样借助外卖配送员的身份进行卖惨式直播,其赚钱方式与别无二致。这个操作步骤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首先进行账号预热和粉丝积累,利用不断发布令人同情的短片来建立账号基础,意图借助反复推送相同主题的讲解内容来获取平台推荐流量;其次实施粉丝转化,当账号拥有一定数量的关注者,或者制作出若干个备受关注的视频后,会发布引导盈利的视频,比如推出《一条视频赚取千万热度,我究竟运用了什么技巧》之类的作品,通过夸大乃至捏造短视频的分成回报,诱使有直播创业意愿的人加入其专属的线上学习群组,还用“支付99元购买面膜就能获得短视频核心知识课程”作为诱饵短视频运营培训,将流量引向网络课程;最后形成盈利闭环,依靠线上社群的维护来持续招募新成员,同时通过线下培训材料的宣传来拓展客户来源,再以收徒为名吸引参与者参与各类教学活动。
引导用户至私域社群进行“学习”。资料图片
记者获悉,这套业务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顾客购买99元面膜,有机会获得短视频教学视频,之后加入专属社群接受五天短视频课程训练;课程结束,若想继续深入,可支付688元成为“一方老师”的固定学员,或者出资3000元参加为期三天的线下集中训练。参与过培训的人会以相同方法重新建立账号,再次运用这种盈利方式。
除开课程销售,吸引顾客购买商品也是这类账号主要的赚钱途径,他们借助网友的怜悯心理,把关注度变成销售业绩,却常常不去考虑产品是否合格。
利用流量推广和热搜操纵等手段,卖惨直播强行向更多观众推送,目的是促进商品销售。此外,这些直播账号会指使“托儿”在评论区煽动情绪,发布“主播处境令人同情,我买了十箱”“已付款,期待尽快恢复”之类的留言,诱使人们下单,部分直播间还会公布捐款渠道。这些账号售卖的商品品质良莠不齐,甚至可能存在欺骗行为。
江西省南城县人民法院审理过一起网络直播售卖假货案件。主播焦某某编造“继母受苦”“孙子病重”等凄惨故事来推销玉器,严重欺骗购买者。法院查明其行为属于欺诈,依法责令其退还全部货款并赔偿三倍金额。
为卖惨直播划出双防线
对于卖苦情直播的不良风气,国家网信机构、市场监督行政单位等相关部门多次采取严厉措施,推行了多项整顿工作。
二零二四年,中央网信办公布《关于启动“净化•治理‘自媒体’无节操博眼球”专项行动的通告》,将治理的重点集中在自媒体自行编造虚假信息、违背社会规范塑造虚假形象等不当举动,意图从根基上阻止卖惨类直播的蔓延。二零二五年,中央网信办在名为“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的行动中,又指出了几个骑手伪造场景的典型事件,那些违规的账号依照规定被关闭了。据记者掌握的信息,目前山东青岛的公安机关已经对“苏星颜”直播间里违法的杨某实施了处罚,“博哥儿”的直播账号也被平台禁止使用了。
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子畏指出,卖惨直播时,主播编造凄惨故事,欺骗购买者,这种行为无疑损害了顾客了解真实情况的权利。他谈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有明确规定,若有人故意提供不实信息,或者有义务告知的人故意隐瞒真相,导致当事人因错误认知而表达意愿,这种情况能够被视为欺诈行为。此外,这种行为也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得那些诚实经营的主播和商家陷入困境。情况更加糟糕的是,它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基本准则,从法律角度来看,相关主播和团队要面对败诉的可能性。如果被判定为欺骗行为,他们不仅需要退还购买者的款项,还可能要付出额外的惩罚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