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位于被誉为“禹风厚德、孕沙成珠”的枢纽城市蚌埠,这里背靠雄伟的涂山,面临浩瀚的淮河,汲取山水滋养的灵韵,传承杏坛济世的佳话。安徽省属的一所普通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学校同时也是国家首批获准授予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单位。它还是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合作伙伴、安徽省院士工作站所在地,以及博士后岗位的设立单位。此外,学校还入选为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并且是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1958年7月,为了加速安徽省的建设步伐,国家决定将原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半迁至蚌埠,同时从原安徽医学院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师资力量,共同创建了蚌埠医学院。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他们披荆斩棘,开拓山林;秉持大医精诚的理念,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一箱箱实验器材、一排排课桌椅凳,都是他们肩扛手提从上海运往蚌埠的;而一批批来自上海第二医学院的支援力量,以及省内调配的知名专家、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也纷纷汇聚到蚌医。白手起家的艰辛历程未能阻挡创业的热情,蚌医的历史长河中,医学精神的高尚品质留下了深沉而坚实的烙印。
在长达五十余年的办学历史中,谢某、朱仁宝、赵德某、沈乃葵、李同度、黄恭康、黄谷良、林特夫、杨永康、李涤生、黄泳齐等众多医学教育工作者与专家学者,一脉相承,专心致志地耕作、奋发图强、德才兼备,共同孕育并铸就了“艰苦奋斗、严谨治学、真诚行医、团结奉献”的蚌医精神蚌医录取分数线2020,同时磨砺并形成了“勤奋学习、精深专业、修养品德、关爱生命”的校训传统。自学校成立至今,已成功培育出超过五万名医学领域的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包括诸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陈孝、王福生等引领医学科学发展的杰出人物;还有诸如获得“白求恩奖章”的阜阳人民医院儿科刘晓林医生这样的技术高超的专业人才;同时,还有众多深入基层、救死扶伤、深受群众信任的临床业务骨干和医药卫生管理干部,他们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蚌埠市龙子湖畔坐落着学校的新校区,该校区占地广阔,达1000亩,总建筑面积更是高达33万平方米。这里不仅设施完善,环境宜人,还兼具智能化、生态化和数字化特点,荣获了安徽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的称号。校园内湖面波光粼粼,奇石林立,绿树成荫,形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园林画卷,同时,该校区还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和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秉持“医本并重、本源至上、人本为本、质量为本”的育人宗旨,现已构建起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医学影像学、药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精神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口腔医学、制药工程、药物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生物技术、全科医学、麻醉学、临床输血、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共计19个本科专业及其方向;同时,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护理学三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公共卫生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拥有29个二级学科的授权。
该校在全国18个省市范围内进行招生,目前拥有普通本科学生13000名,硕士研究生1000名。校本部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共有教职医护员工4000名,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804名,教授和副教授共计344名。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6位,全国及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位;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共16位。该省拥有学术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及潜在接班人共17位;省教育厅认定的顶尖人才、以及省属高校中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共计15名,中年骨干教师则有38位。此外,还有54位专家获得了国务院和省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
学校设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新药临床试验一期基地,7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专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安徽省生化药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不仅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也是校外实践基地,它还是教育部指定的临床医学“5+3”改革试点高校,以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同时还是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投身于地方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之中,设立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考试点”、“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育婴师及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同时,还建立了“安徽省肺癌综合治疗中心”、“安徽省骨关节疾病诊疗中心”以及“安徽省生化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在近年中承接了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10多项教育部资助的课题研究,成功申报了600多项省级及以上科研立项,提交了10多项发明专利申请,并与包括国家973重大科技专项在内的10余项国家级项目展开了合作。此外,学校发表了60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50多部教材和专著。学校还荣获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以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蚌埠医学院学报》、《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以及《中华全科医学》这三种学术刊物已获准公开出版并广泛发行。
学校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和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直属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身是水利部治淮委员会直接管理的医院,如今已成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综合医疗机构。它被列为卫生部认定的首批三级甲等医院,设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一个蚌医录取分数线2020,国家中医“十二五”重点专科一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三个,省级重点培育专科六个,省高校重点学科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两个。此外,该医院还拥有安徽省首个肺癌综合诊疗中心,并实际开放床位超过3000张。第二附属医院隶属于省级机构,是一所综合性的三级甲等医院,涵盖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及康复等多个领域。它被誉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省新农合工作的“优秀医院”,开放床位达到1000张。医院拥有一系列省级和校级学科及专科,技术实力强大,设备尖端,服务质量上乘,赢得了广泛的群众信任。其检验科更荣获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全国优秀实验室”称号。2017年,一座占地300余亩,拥有3000张床位的新院将在淮河之畔崛起,为皖北地区千万民众的健康福祉提供坚实保障。该校设有超过170家教学医院、实际医院以及实践基地,这些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九个省市。
学校传承着卓越的育人理念,对学生临床能力的提升给予高度重视,并在附属及教学医院中逐步实施“临床学院教学方式”的革新。通过早期、多次以及反复接触临床实践,旨在强化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2012年,该学校连续四年跻身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的决赛圈,且连续获得二等奖及以上的荣誉;2013年,在首届全国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上,该学校荣获了团体特等奖;同年,在首届全国护理本科临床技能大赛中,该校亦荣获了一等奖。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出色的实践技能而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在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中,总体满意度高达百分之百;此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维持在较高水平,荣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单位的荣誉。
学校在医德教育方面不断推进,实现了医者仁心与仁术的融合培养,从而涌现出了诸如“最美列车女孩”林雪、在路边救助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老人的薛帅帅、在公交车上勇敢施救路边昏倒老人的计星胜、以及路遇伤者毫不犹豫伸出援手的周青等众多令人敬佩、感动社会的英勇救人行为。
学校广泛推进国内外学术互动,陆续与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在内的多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术机构与高等学府建立了合作关系。自2008年起,学校开始面向全球招收全日制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
春风滋润,培育杰出人才;承前启后,续写辉煌篇章。一代又一代的蚌医人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不懈努力推动学校建设与发展迈向新的征程。自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深刻洞察改革潮流、精心绘制发展蓝图,明确提出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高质量医科大学的宏伟目标。面对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将坚守优秀传统,凝聚全校党员干部以及师生医护员工的集体力量,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持续朝着打造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迈进,致力于保障民众健康,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并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安徽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