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延安之本,锻造精兵之志,勇为时代先锋,此乃众多学子初见北京理工大学时的深刻感受。此句掷地有声的来历,需追溯至一九三九年。
1939年开春,抗日战事进入拉锯期。为了冲破外界阻碍,增强根据地自主建设水平,处理“大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技术难题北京理工大学专业,1939年5月,党中央设立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所。1940年9月,党中央把延安自然科学研究所改造成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这成为党创建史上首个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教学与探索的机构。这是建立的第一所理工类高等院校,开创了党主导并创建新型科技大学的先河。
这所学校出现在国家危难之时,在战争岁月中艰难创建,继承“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血脉传承,发展成为如今科技强国的坚强支柱。
筚路蓝缕开先河
黄土高原之上,烽火连天。
那个时期,主管经济事务的李富春同志,深切认识到发展生产迫切需要一支专业的科学技术队伍。1939年,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批准与支持之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着手建立,由李富春兼任负责人,从德国归来的科学家陈康白担任副院长以及筹备小组的领导职务。1939年12月尾,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举行了首次科技大会,名为自然科学讨论会,会议深入探讨了边区经济建设与抗战生产的相关事宜,与会者一致认为党中央应当在边区建立高等院校,以应对科技人才短缺的迫切需求,同时提议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更名为自然科学院,致力于培养本地的科技工作者。
1940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称为自然科学院。从此,一所规范的自然学科高等院校成立,致力于为抗日战争、为陕甘宁边区培养急需的各类人才,包括革命骨干和专业技术人才。
无限山河热血中
北京理工大学的师生对窑洞很熟悉。今年暑假期间,学校党委书记张军院士在延安这个“红色源点”组织了一堂专题党课。
“红色源点”位于延安城南杜甫川,此地乃爱国诗人杜甫曾经驻足之所。1940年5月前后,在杜甫川,自然科学院的校园已初显规模,建成窑洞五十余座、平房三十余间,并修建了食堂、开水房,亦打了水井,学校的基本生活条件已具备齐全。
在那种情境下,自然科学院的学者与学生,凭借科技手段,有效应对了战时及生产活动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那段时间,自然科学院不仅安排大学部所有新入学学生逆延河而下,实地考察边区内的造纸场所、棉花加工场所、机械制造场所、武器制造场所、火柴生产场所等工业区域,还创办了校内工场,促使教育实践与生产活动相融合。
自然科学院第三任院长陈康白率领专家团队,依据地质考察结果,革新了制盐工艺,使边区盐产量激增至原先的五至六倍,不仅有效缓解了军民的用盐困难,更促使盐业发展成为当地的关键经济部门和重要的财政支柱。
生物系负责人乐天宇率领教职员工外出调研时发现了南泥湾,经过严谨研究后确认此地适宜驻军与农业生产,并将此看法上报中央,为开拓陕北“好江南”提供了前提条件。
自然科学院华寿俊、王士珍夫妇经过多次尝试,借助当地常见的马兰草制造了纸张,能够满足报刊印刷的需求。接着,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又研发出了适用于钞票的纸张,从而完全攻克了边区印钞用纸的困境,为赢得“金融战”提供了支持。
在学校附属的实践场所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与学生合作,成功研发了某种类型的铸铁,优化了爆炸装置的制作流程,增强了弹片飞散的效果,显著提升了整体效能。
…………
自然科学院于战时从事学术探索,期间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将近五百位科技人才。这些学生有的先后投身于边区革命事业,有的直接赶赴抗敌战场,还有部分人被送往苏联进修,他们大多成长为兼具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革命骨干。
矢志军工强复兴
在自然科学院的历史中,有许多“第一”。
自然科学院化工系主任李苏,与化学系教职员工,在延安某地,于炼焦炉里,制得了纯净的三硝基甲苯,这种黄色炸药,就是大家所熟知的“TNT”。“TNT”炸药,属于关键性的军用炸药,自然科学院,在各抗日根据地,率先研制出这种黄色炸药,这一成果,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北京理工大学专业,提供了重要支持。
1946年,自然科学院在战火纷飞中颠沛于华北地区进行教学活动,到了1948年,它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组成了华北大学工学院。1949年,这所学校从河北省转移到了北京市。到了1952年,学校被冠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肩负起成为新中国首个国防工业院校的重任。
学校从此开始整体推进标准化发展,着力打造顶尖军事学科教师团队,成功建立了国内首批常规武器学科和国内首批尖端国防学科,为国家培养了首批具有红色国防精神的工程师,并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的科研成就……学校继承发扬延安时期的办学理念,肩负起“引领军事教育发展”的崇高责任,迈入了“以军工精神塑造灵魂”的新发展时期。1988年,学校正式定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学校长期栽培了一批又一批肩负重任、默默奉献的杰出人才,创造了无数开创性的卓越成果。
从首批二级高空探测火箭、首座大型天象仪、首批电视广播设备等接连出现的“国家首创”,到精准着陆导航技术协助“天问一号”抵达火星、国产全气候动力电池使“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畅行无阻”;从著名科学家、“国家预警机奠基人”王小谟,“时代标杆”“国家核潜艇奠基人”彭士禄,“国家枪械大师”朵英贤等优秀师生校友,到“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种火箭“双料”首任指挥官王光义、探月五号任务副指挥张高、“天问一号”“90后”调度鲍硕等新一代北理工人才……时光飞逝,从延安杜甫川的座座土屋,到今日的现代化校园,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与爱国热情,激励着北理工学子奔赴国家所需之处,勇克难关,科技强国,将研究成果扎根于国家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