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同时承担语言教授与文化传播两种作用。要增强全球影响力,必须革新观念、调整课程体系以及改进传播方式等。增强教师对文化学问与语言学问的理解深度,构建语言学问与文化学问相互交融的教学框架,举办灵活多样且互动性强的教学互动活动,能够促进文化学问的精准传递,同时有助于价值共识的逐步形成。
一、国际中文教育在中华文化传播中的功能定位与理念演进
1.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内在关联
语言承载着文化内涵,文化为语言注入精神活力。国际中文教育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的关键任务,它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具体实施,也是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归属感的内在表达途径,从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如今的“国际中文教育”,名称的更迭体现出其职责早已超越单纯的语言技巧培训交际培训班,而是迈向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交流范畴。《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确立了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的发展方向,这使得中文教育承担了更重要的使命。海外学习中文的人数不断增加,中文教育逐渐成为推动不同文明对话、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渠道。
2.语言与文化融合教育理念的演进
国际传播要求日益提高,中文教育重心从单纯的语言技巧训练,转变为语言与文化并行的培育模式。国家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等文件,为文化渗透式教学创造了政策条件。教学活动持续注重融入中华传统特色,包括节庆庆典、地方习俗、文学艺术、思想观念、社会风情等多元文化内容,由此建立起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相融合的立体化教育框架。国际汉语教学组织正着力研究符合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教学方法,旨在加深外国学员对华夏文明的认知程度和情感共鸣。
二、国际中文教育服务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的现实问题
1.教师文化表达能力薄弱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师队伍在文化传播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许多教师虽然拥有深厚的语言功底,不过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关于文化表达的专业训练,所以面对涉及文化本质的教育和沟通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缺少将文化思想转化为实际情境中容易理解、可以感受的内容的本领,一旦学习者展现出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之处,教师就难以帮助他们深入探索并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使得文化教育难以继续深入,学习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仅仅是一知半解。另外,教学人员在跨国交流时常常遭遇语言转换困难,以及文化理解偏差的情况,由此容易导致文化内容出现偏差和失真。而且,教师职业提升体系里缺少对文化表达的系统训练,有关的培训活动也主要集中于语言教学层面,对文化传播素养的重视不够,因此教学人员难以在教学中有效承担文化引导和说明的责任。
2.教学内容文化表达形式单一
现在,国际中文教育里的文化课程内容显得很单调,教材里关于中国文化的部分大多只是节日风俗、服饰款式这类表面符号性信息,并没有深入到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和社会现象这些深层文化内涵。在内容安排上,文化内容常常被当作补充章节,没有有效地融入语言知识学习里,这样就不容易让学习者建立起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意识。教学形式主要依靠老师讲解和课本内容,缺少视觉化、场景化、互动性等丰富元素辅助,造成文化教育显得呆板,无法调动学生热情。另外,教材修订不及时,对于中国最新文化动态、科技突破与社会演变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得到的知识与现实脱节。实际课堂里的文化教育,往往困在单向传递的状态,缺少生动具体的呈现方式,同时难以满足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学生对深层文化内涵的探究欲望。
3.教学活动脱离受众兴趣
教学活动安排和学员爱好往往大相径庭。文化课程内容多由教师独立制定,缺少对学员文化根基和思维模式的周密考察和灵活变动,因此教学环节难以契合学员的实际需要和真切体验。许多活动都以统一模式展开,面对各种学习者群体,文化内容传递方式始终如一,造成活动形式化严重,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难以展现。一些教育项目构思脱离实际,缺少生活气息和现实关联,使得参与者在其中觉得内容空洞、方式单调,难以持续保持学习热情。文化活动组织与学习目的联系不紧密,活动规划缺少分步构想,导致学员对文化内容的掌握和消化没有可靠方法。此外,教育者对本乡文化认识不足,也无法依据地方意见修改教学,造成文化教育缺少交流特色和精准度,文化扩散成效因此显著降低。
三、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路径
1.构建文化表达能力导向的教师培训体系
培训框架要依据实际教学活动,设置专门针对文化展示技巧培养的学科单元。在教师提升和入职准备期间,必须增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析内容,借助实例说明怎样在多元文化场景中得体、清晰、熟练地传递传统文明精髓。能够运用网络教学视频、指导员学习、文化主题情景模拟等途径,增强文化信息传递的现场适应水平。考核标准里,需要加入多语言阐释和跨文化对比的技能评估,还要时常组织成果汇报和讨论会议。所有外派中文教师,在轮岗前都要参与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系统学习,清楚学习范围和实施步骤,确保教学思想与实际教学活动紧密配合。必须构建海外教学经验反馈机制,促使教师归纳实际授课心得,形成案例文档,以此作为后续培训改进的依据,进而持续提升培训体系的精准度和应用效果。
2.完善语言与文化协同融入的课程体系建设
教学规划需依据真实课堂环境,将语言技能与文化内涵融合规划。教材创作须采用“情境主导、文化渗透”的编写原则,确保每个章节都涵盖文化背景、社会交往模式、思想理念、传统庆典、民俗习惯等成分,防止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脱节。教学规划时,需要研制成套的文化补充资料,教师能依据教学目标灵活选用,比如节日风俗、地方风貌、古典诗词等内容,让文化内容与补充材料更适合课堂活动,更方便实施,也提供更多选择。另外,在教室内设计文化主题的项目式单元交际培训班,促使参与者在模拟情境中执行扮演活动、团队协作任务、文本创作练习等,达成逐步深入、透彻认识文化的项目宗旨。建立综合性的数字文化资源中心,为教师配备各类影音资料、文字图片等素材,能够充实教学环节,增强知识传递效果,达成课程素材的整体衔接与持续改进。
3.推动本土文化视角下的文化传播活动
推广文化项目需要参照当地的社会背景和参与人群特征来实施适配方案。合作单位能够包括当地的中资文化单位、社区教育机构或高校语言系,共同举办诸如“文化节日”“汉语体验课程”“本地学员讲述中国”等系列计划,并且要安排门槛不高、互动性好的教学环节,以此增强项目的号召力。此外,能够尝试举办多种跨领域项目,比如“中华文化+烹饪”“中华文化+艺术设计”“中华文化+民间工艺等,把文化元素注入到学术领域和职业培训课程中,打造一种融合创新的延续方式。还要支持地方学员参与系列主题活动,可以担任辅助教学人员、知识传授者或角色扮演者,借此体现学员本民族的文化桥梁作用,让文化理念获得更贴切的本土化表达。
四、结语
国际中文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播到全球的关键环节,兼具语言教授与文化沟通的职责。要增强其推广效果,必须在思想革新、体制健全和方案规划上同步进行。提高教师的文化阐释技巧,加深语言教学与文化内容的结合,促使教学活动契合当地环境,方能达成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的和谐状态。顺应时代发展,改进教学框架与运作模式,能够有助于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与民族共鸣的教育平台,为中华文明迈向世界奠定根基。
作者简介: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潘明静,官厚琼
受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研究)资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