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刚作文600字【第1篇】
春雨润物而空灵无声,惊涛拍岸却力可碎石。水,至柔至刚者也。
世间最柔的莫过于流水,它温顺地迂回,能够漫过洼地,能从缝隙中渗出,持续滋养万物,直至看不见踪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温柔如水”;而最硬的当属金属石头,但凭借水的柔韧,去对抗石头的坚硬,最终却能取得胜利。这充分说明了“柔能胜刚”这一永恒不变的道理。
李白曾写下“挥刀斩断江水江水却更加奔流”的诗句。用锋利的钢刀尚且无法阻挡水流,更何况是坚硬的石头呢?《道德经》中提到:“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却能驾驭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道家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它的。”水凭借柔韧的身姿,却能滋养万物,其德行能与天地相比。因此道家说:“柔韧的处在上方,刚强的处在下方。”这虽然是典型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但“顺应自然反而能成就一切,实际上每一件事都在做。”深刻道理并非所有人都能领悟。而能领会其中深意并且掌控它的人,一定非同一般。春秋时期楚庄公在第三年暗中积蓄力量,之后却“猛然崛起,声名大噪”。他显然透彻地把握了以柔克刚的核心思想。不过,在广阔无垠的历史画卷里,像他这样的人物又何止一个?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之志,三国时期刘备的寄身他乡之境,明朝朱元璋的“多囤粮以柔克刚作文,晚称霸”之策,都堪称流传千古的佳话。不懂得忍耐的人,难以成就大事,面对强大的对手,若不选择以柔克刚,最终只会被坚硬的障碍所摧毁。
万物运行规律,并非仅限于政治领域。水的内涵,柔韧的法则,在军事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兵法中有论述:“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屈服,是最高明的策略。”楚汉争斗时,刘邦面对实力强大的项羽,没有选择硬碰硬的方式,而是采取迂回战术,暗中积蓄力量,最终在关键战役中取得胜利,凭借极大的柔韧性战胜了项羽的强大实力。三国时期诸葛亮的空城计堪称经典,他未曾派出一兵一卒,却成功令司马懿的百万大军撤退,倘若当时他选择正面硬拼,必定城池被毁,军民丧生,自身也面临生命危险,这正体现了以静制动胜过正面冲突的道理。
太极拳注重运用巧劲胜过蛮力,这体现了以柔制刚的原理。回望过往,性情刚猛者往往容易受到温和之人的制伏或利用。通常情况下,性情刚烈者容易情绪波动,因此容易失去冷静,仅凭一股冲动行事。这种特质有时能成为长处,但多数时候却变成了致命的短处。若以温和态度应对性情暴烈之人以柔克刚作文,就如同细雨滋润烈火,烈火虽猛烈不可一世,但遇雨则熄灭。所以,用强硬对抗强硬,双方都会受损;用柔和胜过强硬,那么强硬之辈就无法取胜了。
能成就帝王之业的人,必定是胜利者;能战胜敌人的人,必定是强者;能成为强者的人,必定善于运用人力;能运用人力的人,必定能够赢得民心;能赢得民心的人,必定是内心充实的人;能内心充实的人,必定是性格温和的人;最温和的,如同水一般。
故当今中国,韬光养晦,终有一日能似水克刚。
故我愿作水,利贯金石,强济天下。
【第2篇】
记忆中的水是温和且易变的,无论你把它放在什么器具中,它都能适应器具的轮廓,确实是变化多端的象征。这让我联想到《红楼梦》里贾宝玉的那句著名言论——女性是用水构成的。说出这话的人,或许不仅注意到大观园中那些肌肤紧致、泪水连绵不断的柔美女性,也可能在感叹她们和水一样善变的性情。
水的温和与变幻,形成了它独特的魅力:山巅上,潺潺流动的泉水源源不断带来愉悦感受;湖面中,轻轻荡漾的波纹引发无尽沉思;海岸处,持续冲刷岩石的浪花,促使人学会无畏挑战与坎坷,持续向前;沙漠中难得的绿洲之水,更使人懂得要珍视世间万物,感念大自然的丰厚给予……
但是,如同我们了解世间万物一般,我们常常只注意到水的温和与易变,却忽视了它性格中的另一面——刚强不屈。说水刚强,是因为它具备摧毁一切的威力,或许只是一瞬间,它就能让地球彻底改变原来的形态。这恐怕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水性格执拗,有时它确实像位脾气不好的孩子;一旦惹恼了它,山峦会因此崩塌,河床会因此变动,堤坝会因此冲毁,万物将遭劫难。历次水患的肆虐,都证明了这些并非空穴来风。
人类对水的理解由来已久,如今只是有了新的进展。回顾历史最久远的篇章,我们惊讶地发现,到处都遍布着水的印记。这其中,有《圣经》讲述大水清洗世間罪孽的故事,也有大禹治水时多次路过家门却不去探望的典故,还有精卫填海的古老传说。正是这些关于水的记述,推动着人类文明逐步发展,直至今天。
同样地,水的诸多启示实在难以计数:面对流水,唐太宗阐述了百姓与统治者的密切联系,即水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凝视波光,富有洞察力的思想家领悟到“微小的水珠中蕴含着广阔天地的道理”这一深刻哲理;源于水,我们耳畔常响起“时光流逝,日夜不停”的激励话语;源自水,中国源远流长的武术体系中又增加了一条“用柔韧胜过刚硬”的原则……此刻的水,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物质,更仿佛是一位饱含智慧的长者,正逐步向我们揭示万物的根本规律。
我的确与多数人相异,始终在专心体察“水”,领会它赋予我的独特与精深。我深信,一旦我们真正领悟了“水”,也就领悟了人类悠长的过往和纷繁的人世。
水,愿你不倦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