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美术与设计类省统考在上月结束。根据统计,今年报名的学生大约有3万名,比去年的3.3万名少了3000人,比前年的3.77万名更是少了7000余人。当前情况值得关注,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23年多了将近两万九千人,而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却正好相反,出现了下滑。广东省的情况并非孤立现象,江苏省和安徽省等地的艺考报名人数也在连续三年里不断减少,艺术类考试的热度似乎正在慢慢退去。对于“艺考竞争激烈,毕业后找工作更难”这种说法艺术联考,真实状况到底怎样呢?
现象:报考“降温”,部分院校“招不满”
2024年,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和艺体专科招生出现意外冷清,专科位置空缺高达6328个。除了体育类招生较为正常外,音乐、美术设计、舞蹈等专业都存在大量未招满的情况。与去年基本招满的状况相比,“招不到人数”已经成为艺体类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与造型类部分院校的招生名额全部为零,少数学校的招生计划达成比例不足十分之一……树华未来美育研究院院长秦朝晖指出,尽管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增加了三千二百余人,但美术专业的考生总数整体缩减了将近三千人,这种增减变化艺术联考,表明本科阶段的入学比例正在显著提升。本科阶段的录取比例显著增长,必然会对后续的专科录取情况造成作用。2024年广东省美术高考呈现多个现象,首先,参与考试的学生数量显著降低,其次,在本科院校录取环节,一些民办本科高校报考者稀少,需要连续两次降低录取分数线并进行补录,才能勉强招满学生名额,再次,部分高职院校同样面临报考人数严重不足的问题。
由此表明,美术类高考正在加速“降温”。
艺考难?对考生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艺术类考试热度有所回落,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标准在逐步提升。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对艺术类招生政策进行了改革,比如提升了文化课分数门槛,压缩了高校自主测试的场次,这些举措让艺术类考试的进入标准变得更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无目的的报名情况。李女士是高一年级学生家长,她谈到孩子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最初考虑让孩子学习艺术类课程,但政策调整后文化课标准有所提升,同时专业考试门槛也在提高,学习相关专业的成本开销很大,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精力。
据记者了解,今年将近九成的院校,文化课分数达线的考生数量偏少,导致录取名额出现空缺,于是学校启动了特殊录取办法。在广美艺术类“统考+校考”的诸多专业里,有八个艺术类校考专业开始实施特殊录取,涵盖了中国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设计等。即便有了特殊录取途径,文化课成绩对很多考生来说,依然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罗同学是众多考生中的一个,她在今年广州美术学院的校考里获得了全国第二、广东第一的好名次,不过最后因为文化课分数不够,没能被这所学校录取。树华画室的专业课老师朱一鸣说,今年他们画室里有很多学生拿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名校的合格证,可是因为文化课成绩没达到要求,最后还是没能被录取。
报名人数逐年减少,但争取进入专业美术高校依然不易。这类高校招生名额有限,并且面向全国范围选拔。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2024年开设了13门艺术类校考科目,1083个录取指标面向全国投放,最终有3.5万名考生参与初试,竞争态势十分严峻。
最近两年,美术和设计专业的考生里,有不少人文化课成绩很出色。在广州的一家画室,记者了解到,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市第六中学等当地名校,他们的文化课分数普遍超过580分。朱一鸣也提到,近两年画室里文化课成绩好且专业能力强的考生,数量比前几年有了显著增加。
艺术类考试标准有所提升,专业水平测试方法和考察项目也发生了显著调整。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的郑舒文谈到:“近年来,由专家命题更加侧重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技能。不仅要求考生熟悉基本理论,还要求考生拥有批判性思考、创新实践和应对挑战的能力。”通过分析试题的演变,可以感受到更加侧重于专业根基的检测。广东省的统一考试也在持续调整和改进,对美术核心素养的标准提升,需要考生具备更为稳固的基本功。
文化课分数和专业考试标准都很高,学校组织的选拔赛也很残酷,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更严苛的标准,这些情况让很多家长和学子开始冷静地分析艺术类考试,不再随波逐流。目前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刘某向媒体表示:“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并且积累了一些功底。不过,仔细考虑过后,我觉得自己在普通学习与艺术训练上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方式。所以,在反复斟酌之后,我选择舍弃美术专业的考试,转而把所有心思都放在普通科目的学习上。
就业难?灵活就业受欢迎
艺术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是许多家长普遍的看法,除了艺术类考试竞争激烈这一点。高二学生家长张先生就谈到,艺术类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时遇到的困难,他希望孩子将来能参加公务员考试,但艺术生能报考的公务员职位非常少。
艺术类学科在2014至2023年期间,共收到21次风险提示,涵盖音乐表演、绘画、美术学、动画、艺术设计五个领域。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状况分析》,绘画被归类为近五年内本科阶段就业困难专业。麦可思对这类专业的定义是:离职人数较多,且在毕业后的就业率、收入水平以及工作满意度等方面均表现不佳。
专业不同,职业前景差异显著。以绘画、油画、雕塑为代表的艺术造型学科,由于掌握技能应用性不强,当市场对人才需求有限时,学生常感到迷茫。而设计类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多数完成学业者能够进入设计机构、宣传企业或数字娱乐企业,从事相关设计事务。近些年,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催生了众多就业机会,工业设计领域人才需求旺盛。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工业设计学院智能出行设计教研中心负责人郝瑞敏透露,汽车设计是一门高度注重实践的学科,学生毕业后通常直接进入汽车制造企业,从事相关领域的专业设计工作。学校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
赵子森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完成学业后,现经营一家传媒机构,他向笔者表示,该机构负责执行设计、拍摄等多项业务,这些工作内容与其所学专业高度契合,与本科阶段接触的国画领域相比,舞台美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发展路径更为宽广。有些毕业生会进入电影电视或戏剧表演行业就业,然而,多数毕业生仍旧作为独立设计师在业界活动,接手各种设计任务。
美术与设计学科的同窗们倾向于选择更为自由的职业路径,自由职业者的比例持续增长,这是学生就业观念更新和行业生态演变共同影响的结果,并不代表找不到工作。得益于新兴媒体平台的兴盛,许多美术与设计领域的毕业生纷纷建立个人账号,通过这些平台承接设计相关的业务。对于这个现象,广州美术学院2021级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李昱德同学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观察到周围很多同学在毕业后从事非传统就业,他觉得这种工作方式对设计学科背景的人很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或许不太习惯每天固定时间上下班的工作节奏,反而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状态,也渴望自己的工作能和自己的爱好融为一体。
另外,艺术与设计学科的工作情形跟地域关联密切。在首都、沪上、穗城这些核心都市,因为演艺、宣传、造型等行业的需要旺盛,从事设计学科的人士通常能接到更多的造型任务。中国美术学院公布的《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表明,六个月之后,大部分毕业生主要选择杭州、上海、江苏、广东、北京以及浙江省内杭州邻近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占据了高达80.9%的毕业生去向。
大势所趋:艺术与科学融合
人工智能持续演进,艺术与科学结合已成必然趋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明确表示,美术已深度融入人工智能的创新与研发过程,Sora团队里就有具备艺术素养的成员。展望未来,美术资源库以及美术行业的大数据、大模型,将构成人工智能的关键支撑,也能更高效地辅助美术从业者和社会大众。拥有设计专长、产品洞悉力以及编程技能的艺术工作者将备受行业青睐。李昱德在大学三年级时便拿到了腾讯的工作机会,他的学科方向是艺术与科技,该专业不仅包含设计知识传授,还融合了编程等教学内容。为了使学子们满足行业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众多高校现已设立了艺术与科技高度结合的学科。在众多高校中,广州美术学院率先开设了六个专业,这些专业分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科技艺术”“艺术设计学”“智能交互设计”以及“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它们都深度整合了艺术与科技两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