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的招聘活动在全国各地频繁举行,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这些关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由于市场需求非常旺盛,许多地区正运用精确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建立人才和产业之间的沟通渠道。
最近,2025“来温州·创未来”全国巡回招才活动和创新温州建设人才洽谈会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行,当场收到求职简历二千零一十七份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初步达成三百六十一人的工作意向。
与会团体共96家,其中新兴战略产业占37个,正泰、华峰、星际控股等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集中布置展位。提供1500余个优质职位,平均月薪超过8000元,个别核心技术岗位年薪可达50万元,涉及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研发、数字经济发展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关键行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卢峰说。
全国范围内,数字领域专业职位需求同样十分旺盛。2025年成都秋季招聘活动以及“蓉漂人才荟”青年人才专场,主要面向航空航天与低空产业、机器人与智能科技等成都重点发展方向。山西省2026届大学毕业生校园招聘,则涵盖了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方向,大约提供3万8千个工作机会。
智联招聘的统计资料表明,今年秋季招聘中,网络服务、教学指导等领域的职位数量占比较大且位居前列;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需求旺盛,高校招聘的岗位数量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五点九,算法专家、图像处理技术员等职位的招聘需求增幅显著且位列前茅。
数字领域的专才在求职市场上备受追捧,同时,在多个地区公布的人才需求清单中,也居于紧缺岗位的顶尖位置。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人才需求清单》表明,按行业需求分析,大湾区39.1万名行业人才需求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这五大行业需求最为突出;《北京市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培育指南(2025年版)》指出,5G-A技术的研究与运用、算力基础设备的构建等18个关键范畴被评为极度紧缺等级五星。
数字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各地正着力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就业直达班”等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运用政策框架引导人才培育的目标方向。
最近举行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第二届北京数字人才培育会议上,北京市人社局公布了第二个数字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实例,其中,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是核心内容。
国家电投集团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一些著名大学,共同设立了“智慧能源数字技术联合实验室”,着重培养硕士和博士级别的专业人才;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则与一些提供养老服务、大数据专业的高校合作,建立了实习基地,并且专门设计了“智慧养老数字技能”课程等。
政策层面,多地也在持续发力,积极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北京市公布《北京市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以及《北京市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致力于建立“政策引导、平台辅助、多种方式培养、机制确保”的数字人才成长系统,重点解决人才成长中的难题。
温州瓯海区选定数字经济产业作为先行点,针对数据标注、数字媒体等领域的用人缺口,整合大学的教学设施、公司的实习机会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相关措施,设立“实习与见习衔接项目”,以此帮助温州数字行业培养后备人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成刚强调,现阶段,数字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增长反映了科技革新与产业发展的共同作用。今后,需要增强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优化急需人才清单和职位描述,设立实时调整的制度。此外大学专业及就业方向,要着力打造校企技能评估一体化体系,促进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安排企业实践项目进入教学过程。此外,需要消除人才流动中的隐性障碍,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渠道的数字能力资格认证相互承认,建立“岗位匹配产业、产业吸引人才”的就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