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高考招生工作即将落下帷幕。面对“双一流”大学普遍实施扩招政策以及优质本科教育资源扩充的趋势,广东地区的八所“双一流”高校在这次招生中的表现究竟如何?
记者观察到2025年中大录取分数线,新设立的高校不断增多,其中一些新兴高校发展势头迅猛,录取分数线甚至超过了历史悠久的名校,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竞争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直属高校的招生名额向地方高校倾斜,与地方高校的提质增效工作同步进行,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湾区大学等众多新兴热门高校在考生中备受关注,这也使得传统名校面临着生源争夺的压力。
例如,6月份获准成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属于省级公办的新型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今年,该校针对广东省物理类考生招生,共录取了80名学生,实现了满额投档;最低投档分数线为622分,全省排名13266位;该分数线仅比中山大学(628分)低6分,与华南理工大学(622分)持平2025年中大录取分数线,并且超过了暨南大学(592分)和深圳大学(595分)等院校。
不过,广东“双一流”高校依旧展现出强劲的定力。
观察录取数据,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在高分段排名中持续领先。其中,中山大学在广东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物理类628分、历史类623分,而华南理工大学物理类分数线为622分,均位居全省之最。值得注意的是,南方科技大学首次将部分专业纳入本科普通批次招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等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线最高达到了652分。华南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等知名学府在排名上保持稳定,且有所提升,其录取位次大致保持不变,有的甚至略有上升。
广东省的“双一流”高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指引和湾区产业需求,新设立了众多前沿专业及综合性学位课程,同时在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上进行了显著加强。这些专业多倾向于“新工科”和“新医科”领域,注重学科交叉与前沿科技的紧密结合,显现出与就业趋势和科研方向紧密相连的特点,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
中山大学于2025年增设了数字经济、柔性电子学、智慧农业三个本科专业,并且首次推出了10个“双学士学位”项目,这些项目包括金融与人工智能、法学与外语、物理与微电子等跨学科组合,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科技、集成电路、绿色农业以及内外贸一体化等关键领域提供人才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智慧交通、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新专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开设此专业的院校。该专业与低空经济战略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科研领域布局的前瞻性。招生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新开设的工科试验班(专注于AI与低空技术领域)、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以及自动化与工商管理双学位班,其报考热度分别高达257.14%、290.77%和510.00%,首战告捷,成绩斐然。
南方科技大学在今年的招生中新增了人工智能与口腔医学两个本科专业。该校采用“631”综合评价招生机制,精确筛选具有高潜力的学生。这两个专业在考生中的受欢迎程度连续两年持续攀升,录取分数线也居高不下,这充分展现了南方科技大学作为“新型强校”的强大吸引力。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该专业由材料、数学、微电子等多个院系共同协作培养,其课程体系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展现出浓厚的“未来感”和强烈的“科研感”。其新增专业录取的排位逼近3000名。
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广东省普通高考招生人数最多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物理类动物生产与健康创新班、IT类、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自动化及机械工程等多个热门优势学科专业组中,均维持着优质的高分生源,且这一状况稳定持续。
整体分数线持续小幅上升之际,广东的“双一流”高校并未满足于已有的生源优势,他们继续通过前瞻性地增设新专业、引进高层次的师资力量以及完善奖助学金制度等手段,对学校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有分析指出,如何在热门专业领域进行合理布局、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把握未来就业趋势,已成为今年各大高校争夺高分段优质生源的核心策略。广东高校正致力于从吸引更多学生转变为吸引更优秀的学生,通过采用前沿的定位策略,以留住高质量的本科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