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你,你为什么再三地错杀好人!”
“师傅,他们都是妖怪幻化成的人形,想来取你的性命啊!”
闭嘴吧!你总是不听劝告,看来师傅已经无法管束你这个顽劣的猿猴了。你离开吧,以后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
“师傅,师傅……”
终生不忘的是,在懵懂无知、浑然不觉的少年时光里,全部《西游记》系列影视作品中,最让人反感的是“三斗白骨精”那一段,情节实在令我恼怒得泪流满面。毕竟那可是孙悟空啊,是孩子们心目中无所畏惧的榜样啊,神通广大,气势非凡,能力超乎想象。目睹孙悟空蒙受冤屈却无从申辩,那个不明事理的唐僧竟不断念诵紧箍咒,待到最终驱逐悟空离去之际,内心不禁渴望唐僧速遭妖魔擒获,烹杀烹煮才解恨。各位看官在幼年时是否也曾怀有类似念头?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周东申先生的作品《三打白骨精》中,再次回顾一下这个著名的故事吧!
《三打白骨精》(《西游记》), 尺寸为十二厘米乘以十一点五厘米, 创作于二零一六年。
“白骨精”常被称作阴险善变的象征。唐僧、悟空和“白骨精”的较量,时而是正义更胜一步,邪魔稍显落后,时而是邪魔略占上风,正义又有所进展。由此可以看出,正义对抗邪恶是多么不容易。
有人提到,画中的女妖穿着打扮,让人联想到如今舞台上的角色,其实,唐僧一行人进入西域时,那里已经是异域之地,当地人的服饰风格,早已不是大唐的模样,女妖的装扮也是如此,并非中原特色,若要深入理解这些国家的情况,可以借鉴敦煌壁画的创作手法。
这部艺术品的创作灵感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描绘了孙悟空用金箍棒击毙白骨精的精彩场面。这一幕发生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之中。书中写道:“……那大圣棒落之处,妖邪应声倒地,随即熄灭了魂魄之光。……原来只是一堆白骨残骸。唐僧见状,不禁骇然道:‘悟空,此人明明已经离世,为何此刻竟变成一堆枯骨?’行者说:那家伙是个会变戏法的鬼怪,在这里欺骗人败坏事情,被我消灭,它就露出了真面目。它的背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三打白骨精》局部一
仔细观察画面,周东申先生运用圆形布局,画面右上侧是凌空跃起的孙悟空,右下侧则是惊慌失措、跌倒在地、正要挨打的白骨精,两者形成强烈反差,一明一暗,一高一低,一左一右,一强一弱,对比鲜明。孙悟空嘴巴尖尖、脸蛋瘦削,头上戴着金箍,身上穿着金甲,眼睛瞪得圆圆的,手里拿着金箍棒,使劲朝白骨精打去,白骨精留着披肩的长发,眉毛弯弯的像柳叶,眼睛亮亮的像闪着银光的星星,衣服飘在空中,身体白皙又美丽。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外形描绘,周东申借鉴了古典小说里的描述,又参考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和西洋女巫的画样,加入了一些夸张的手法,通过艺术家的想象才创作完成。
《三打白骨精》局部二
从木刻艺术的表现方式来看,周东申先生运用刀具代替画笔,将空白视为黑色,在十厘米见方的木料上,他先构思画面,接着勾勒草稿,然后进行雕刻,最后完成拓印,借助黑白木刻独有的木料纹理和印刷痕迹,传达了他对“三打白骨精”这一著名故事的个人见解和深度思考。他综合运用西方焦点透视与东方散点透视,呈现画面人物的前后、远近和层次感;凭借扎实的素描、速写功底,精准描绘人体构造;善于以线条塑造形态,用雄浑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和结构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用精微的线条刻画肌肉起伏和衣物纹理,用流畅的、富有节奏和装饰性的线条,展现发丝、衣饰、裤管裙边的飘逸神韵;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留白为墨”“虚景为主”的创作技巧,背景及画面边缘皆空置,凸显核心人物,为观者提供丰富的想象余地。所以,周东申先生的这件作品既展现了物象的逼真,又融入了意象的变形,更带有图形的规整和纹样的雅致。它的艺术表现方式融合了本土与外来,它的审美取向传承了士大夫的品味和风范,通过具体创作实践揭示了版画艺术的核心价值。
《三打白骨精》局部三
周东申先生捕捉到了酶活性极高的那个时刻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是为了强调分辨善恶、用正义压制邪恶的困难。周先生对这件事的见解非常透彻,他想要传达的理念十分深远。他一直坚信:正邪的对抗虽然十分不易,但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正义也必定能够压制邪恶。
褪去了少年时的懵懂,如今重读“三打白骨精”这则传说,心中依然充满愤慨。狡诈之徒乔装成可怜虫,正直之人反遭曲解,却无力辩白。那时真想自己也具备火眼金睛,识破奸邪,挥动巨棒,恢复清明世界!